屋脊是古建筑對于屋面交界線或邊沿線的特殊處理而產生的構造形式。
古建筑不同屋頂“脊”的名稱如下:
(1)正脊,它是指沿前后兩坡屋面相交線做成的脊。正脊往往是沿檁桁方向,且在屋頂頂端處。
(2)垂脊(包括排山脊),凡是與正脊或寶頂相交的脊統稱為垂脊。
(3)戧脊,戧脊是在歇山建筑中,前后坡與兩山坡面交界線處的脊,該脊沿著四角45°方向上與垂脊傾斜相交。
(4)角脊,角脊是重檐建筑屋頂中,下檐屋面轉折處,沿角梁方向所做的脊。
(5)博脊,當坡屋面與豎向墻面交接時,往往要沿接縫處做脊,一般將此處的脊稱為博脊。在歇山建筑中,兩山坡面與山花板相交處,沿接縫方向所做的水平脊就是一種典型的博脊。
(6)圍脊,重檐建筑下層屋面與木構架(如承椽枋、圍脊板、枋等)相交處的水平脊。圍脊能夠頭尾相接呈圍合狀,故俗稱“纏腰脊”。
(7)排山脊,在歇山、懸山、硬山建筑兩山部位屋面邊緣,順山尖而上所做的垂脊稱為排山脊。
(8)披水梢壟,它是懸山、硬山建筑屋面在兩山部位的簡易處理,不做垂脊而僅做梢壟,不用排山勾滴,而僅用披水磚檐的做法。
(9)盝頂圍脊 特指盝頂上部平臺屋面四邊的水平脊,因其圍合相交故稱圍脊,也因其在屋頂頂端位置處,也稱正脊。